当前位置:首页 > 萧县人民政府(政府办公室)政府信息公开目录
号: 003196053/201412-00402 信息分类: 政府工作报告
内容分类: 综合政务,DOC 发文日期: 2011-01-10
发布机构: 萧县人民政府(政府办公室) 生成日期: 2011-01-10
生效时间: 废止时间:
称: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
号: 词:

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

发布日期:2011-01-10   字体:[大] [中] [小]   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

政 府 工 作 报 告

 

——201113日在萧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

第六次会议上


萧县人民政府县长  韩维礼

 

各位代表:

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 

一、2010年和“十一五”工作回顾

 

2010年,全县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和中共萧县县委的领导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发展第一要务,突出工业强县、项目提速、开放扩大、民生和谐四项工作重点,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建设。预计,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0亿元,增长12.5%;财政总收入完成4.6亿元,增长24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.2亿元,增长18.1%;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000 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4840元,分别增长13.5%13%;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6%;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.61‰。较好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。

(一)工业经济快速增长,发展势头进一步向好。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,增长44.2%;增加值完成34.5亿元,增长25%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8家,总数达到140家,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6家,新增9家,5亿元以上企业9家,新增2家,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持续提升。粮食加工产业进一步壮大,获“中国面粉加工强县”称号。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,县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32家,皖北最大的水泥生产线——天瑞水泥和安徽第一条陶瓷抛光砖生产线——龙津陶瓷建成投产。陶瓷工业园被批准为省级产业园区,合成革工业园入驻企业13家。食品工业园正进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,有13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。张庄寨、杨楼、丁里、龙城4个乡镇工业园快速起步,已有10家企业入驻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,被命名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。加大粘土砖瓦窑厂淘汰关闭力度,顺利完成节能目标任务。金融机构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,全年新增贷款10亿元,增长136.2%。徽商银行萧县支行批准设立,即将正式开业运营。

(二)城市建设加速推进,发展形象进一步提升。全年实施87项城建重点工程,完成投资15.64亿元。新建改建城市9.7公里,改造小街小巷71500米。公园路、龙湖北路、顺河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,新建桥梁3座,龙凤大道立交桥、虎山北路、行政大道南段、交通西路延长段和淮海东路正紧张施工,城市外环路施工设计已通过评审,即将分段开工。12个小区新开工面积42万平方米,建成面积25万平方米,完成总投资 9.5亿元,其中政府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凤祥小区480套廉租房已交付使用,目前已有221户通过申报、审核、公示、摇号入住。龙梅廉租房小区主体已封顶,正在进行水电安装。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成效显著,虎山综合农贸市场已竣工,汽车西站正在进行前期征地工作,虎山公园改造积极推进。城市天然气主管网铺设18公里,垃圾处理厂已投入资金3000万元。新建污水管网6.9公里,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到2.7万吨。新区学校、医院、市政广场、凤翔体育场馆正在建设。城市管理逐步规范,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
(三)招商引资势头强劲,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。认真实施“招商突破”行动,扎实开展“百日招商竞赛”活动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。8月份,在合肥成功举办了“萧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”,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。全年共有30多个代表团来萧洽谈合作投资事宜。与中国风电集团签订了200兆瓦风电项目协议,与大唐集团和国电集团等合作开发煤电产业、生物质发电项目达成框架协议。2010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72个,到位资金55.86亿元,同比增长32%。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,深入开展“项目建设年活动”,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分类调度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制度,确保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“861”、“6+3”项目的快速推进,扩大了有效投资。全年争取国债资金1.5亿元。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,增长51.4%

(四)农村经济稳中有升,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优化。预计全年完成农林牧业总产值55亿元,增长5.7%。全年粮食丰产丰收,总产达 72万吨,增长3.4%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,新获批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,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5.49亿元,同比增长33.7%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,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,小麦和玉米良种化率已达100%,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%以上。土地流转规模扩大,涌现了丰顺菜业、天之润、园艺总场、黄河故道园艺场等现代农业示范典型。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,萧县雨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,治理空心村40个,投入资金6932万元,10个村完成拆迁,净增耕地1000多亩。实施了新庄、杨楼、酒店等一批基本农田治理项目,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积极利用全国第一批“小农水建设重点县”政策,健全农村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制度,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。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,投资2670万元的龙岱河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,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。

(五)民生工程扎实推进,惠民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实施33项民生工程,全年共投入资金5.82亿元,惠及全县100多万群众。13项建设类项目工程管理规范,进展顺利。建成农家书屋20个、乡镇留守儿童活动室5个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50个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44 个。投资1.48亿元的240个校安工程项目基本完工,新改扩建4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29所标准化村卫生室,新建改建14所乡镇敬老院,新增床位1000个。9项补贴类项目全部按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位。拨付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5683.6万元、免费教科书资金860万元,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4270人、资金152万元,资助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85人;为50633名农村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3870.8万元,为11096名“五保户”发放供养资金1331.52万元,为822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救助资金305万元,为112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。3项参合参保类项目进一步规范,基本实现全覆盖。全县农民新农合参合率96.47%,居全市第一,补偿支出6765.99万元,实际补偿比51.74%,被省政府评为新农合工作先进县。121家单位18500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,2.9万名城镇职工和7.6万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。实施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,城乡医疗救助76008人。新型农民培训8600人、农民工技能培训3917人,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300个,下岗人员再就业1986人。

(六)各项事业统筹发展,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,全县高考本科上线4181人,增长34%,总量和增幅全市第一。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,全县2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,农民看病费用降低30%以上。启动实施了狮虎计划等十大文化软实力项目,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成功挂牌渔鼓道情》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,现代戏《沈浩》在省第九届艺术节调演中获得主演一等奖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。第二轮《萧县志》即将出版发行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,全年申请专利60件,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,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个。人口和计生工作扎实开展,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,县计生委被评为全国计生系统先进单位。全民健身活动扎实开展,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。残奥会冠军侯春晓又在韩国世锦赛和广州亚残会获得金牌。积极建设“平安萧县”,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,严厉打击“两抢一盗”,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29起,其中命案12起,积案10起,治安形势好转。“五五” 普法顺利通过验收。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,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深入开展以矿山、道路交通、消防、烟花爆竹为重点的隐患排查整治,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,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国防动员、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成绩,广播电视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物价工作不断加强,气象、档案、防震减灾工作扎实推进,工会、共青团、妇女儿童、红十字事业实现新进展。

在加快发展的同时,县政府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。坚持求真务实,及时把政府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,切实强化政务督查和目标考核,严格进行跟踪问效和督查,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。坚持依法行政,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正确履行职责,对政府重大决策实行主动报告制度,政府常务会议和项目规划评审等重要会议邀请人大、政协负责同志参加,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的监督,积极采纳意见和建议,确保政府决策科学民主。坚持亲民为民,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3件,政协委员提案132件,《网上问政》80件,县长信箱留言21件,办复率均为100%。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,组建招投标中心,预防和治理行政审批、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体系逐步完善。

各位代表,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,标志着“十一五”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新的跨越。经过五年的努力,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,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。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翻了一番,年均增长13.5%;三次产业比由44.621.034.4调整到29.136.634.32008年实现二产首次超过一产的历史性跨越;财政总收入增长2倍,年均增长26.8 %,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;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82.1亿元,年均增长67.9%,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,重大项目持续突破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,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。五年间全县水利建设投资5.1亿元,进行了大规模的低洼地治理等水利建设,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、土地整理等项目工程,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。公路建设投资7.8亿元,改建国省道路186.36公里、县乡道路663公里,实施农村公路“村村通”工程1168公里。新建马井220千伏变电站和闸河、黄口两个110千伏变电站,电网架构进一步完善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47.25亿元,县城规划面积拓展到53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,新建改建县城道路2115公里。开发建设住宅小区12个,县城变化受到各方肯定。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,发展活力明显增强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,惠农强农力度持续加大,国企改革继续深化,完成12个国有企业改制。义务教育保障改革、文化体制改革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。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。在萧县被列为扩权县后,又有杨楼、杜楼两乡镇列为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。开放型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,五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8.64亿元,进出口总额2192.7万美元。开发区建成面积达6平方公里,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。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,发展凝聚力明显增强。民生工程由200812项扩大到33项,涉及范围更广,惠及群众更多。城乡居民收入翻了一番多,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9.6%,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.4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1亿元增加到85亿元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%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,平安萧县、文明萧县、和谐萧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奋进征程中,全县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,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,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为“十二五”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各位代表,过去五年,是萧县厚积薄发、加速崛起的五年,是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的五年,也是发展最快、变化最大的五年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归功于市委、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,归功于历届政府和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,归功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,归功于140万萧县人民和各级干部的团结拼搏。在此,我谨代表萧县人民政府,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,向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,向县工商联、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,向驻萧武警官兵、政法干警,向所有参与萧县建设、支持萧县发展的朋友,致以崇高的敬意,并表示衷心的感谢!

各位代表,回顾过去,环望周边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目前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。经济总量偏小,人均水平低,发展还不够快;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,工业支柱产业不强,城镇面貌变化较慢;农村基础设施薄弱,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;财源建设滞后,财政收支矛盾突出,集中财力投入社会大发展、经济大建设较为困难;经济发展环境差距较大,开放度还不够高,机关作风、行政效能亟待进一步改进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,持之以恒认真解决。

 

二、“十二五”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

 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萧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、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、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,也是萧县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。根据县委《关于制定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我县“十二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以“全市率先、皖北争先、富民强县”为主线,奋力抢抓产业转移、振兴皖北重大战略机遇,大力实施“工业扩张、城镇扩容、农业提升、园区集聚、旅游突破”发展战略,着力推动转型发展、加快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创新发展、持续发展、和谐发展,努力建设黄淮海地区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主要预期目标,到2015年: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,年均增长15%以上,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5233;财政收入16亿元,年均增长30%,力争翻两番;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%,五年累计完成800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。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皖北县级前列。

实现上述目标,“十二五”时期要紧紧抓好六项任务:

一是坚持转型发展,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。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,大力实施工业扩张战略,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,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,建设工业强县。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,加快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产品基地建设,提高经济作物、畜牧业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,提升产业化水平,加快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大县的跨越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,加快现代商业、文化产业、旅游产业和物流业的发展,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顺应工业化、城镇化的需求。加速城镇化进程,提升县城辐射力和带动力,择优扶持中心镇、建制镇建设,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,在城镇和园区就业,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。

二是坚持加快发展,迅速扩大经济总量。按照“率先争先”的要求,对标沛县,借鉴经验,争先进位。围绕实现工业经济总量“五年翻两番”的工业扩张目标,全面实施“4565”工程,着力培育四大百亿元产业,提升五大传统产业,建设六个工业集聚园区,实现工业产值超500亿元。“十二五”末,在新型建材产业领域,建成150条陶瓷生产线,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,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,新型墙体材料产值实现20亿元;在轻工产业领域,建成200条合成革生产线,实现产值100亿元,造纸业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,形成1000万吨废旧塑料和1000万吨废纸回收加工集散地;在煤电产业领域,煤炭产量达到 400万吨,力争煤电化产值实现100亿元;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领域,形成200万吨小麦加工、200万吨玉米淀粉和200万吨果蔬加工生产能力,产值达到130亿元。以城市规划为龙头、重大基础设施带突破,推进县城环凤山发展,力争达到30平方公里、居住30万人的规模,加快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,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0%以上。加快旅游资源、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,力争2015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。突出乡镇经济在全县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,加大支持力度,培育一批工业增加值超亿元、财政收入过千万元乡镇,让乡镇经济成为萧县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。

三是坚持开放发展,着力承接产业转移。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意识,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,创新招商方式,注重大项目和境外招商,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,推动集群式、产业链式承接,加速产业集聚和资本积聚。把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,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,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化、特色化发展。未来五年,加大萧桃路工业走廊建设力度,以“一区四园”为核心,力争把开发区扩容到30平方公里。沿310国道以杨楼、圣泉现有园区为核心,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城北经济开发区,配套建设循环经济园区。以张庄寨、杨楼、丁里工业园和黄口、新庄、赵庄农民工创业园为基础,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工业集中区。壮大外贸经营主体,打造出口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,引导企业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积极开拓国际市场。

四是坚持创新发展,增强发展内生动力。进一步解放思想,全力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。着力推动制度创新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,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,着力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,创树品牌,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。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雄厚、民营企业活力较强优势,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和“凤还巢”工程,鼓励“干部创事业、能人创企业、百姓创家业”。

五是坚持持续发展,着力夯实发展基础。坚持把项目推进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,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、城和新农村建设、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、基础设施保障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,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坚持对上争取、对外招商、对内发展民企,全力扩大投资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实施绕城线建设和国省道升级改造,加快改善通乡公路。加强电网建设,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所和一批110千伏、35千伏变电站,进一步提高电网保障能力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机遇,加快龙河、岱河、大沙河、洪碱河等中小河流治理。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,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管控,确保达标排放,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、持续发展。

六是坚持和谐发展,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。坚持以人为本、民生优先实施创业就业、卫生健康、宜居安居、社会保障、平安祥和、和谐村居等六项民生幸福工程,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困有所助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强化安全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综治和维稳工作,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法治建设,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,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建设平安萧县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
三、2011年工作安排

 

2011年是实施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。政府各项工作必须在高平台上实现高起步、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,全面开创跨越发展、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新局面,确保“十二五”首战必胜。

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5%左右;财政收入增长25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%;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%;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‰以内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;完成节能减排任务。

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:

(一)坚持不懈推进工业强县,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

坚持新型工业化理念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发展新兴产业,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,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,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创税能力。2011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%

培育壮大支柱产业。大力发展建材业,确保龙津陶瓷二期、华凯瓦业二期、正冠陶瓷一期建成投产,启动天瑞水泥二期申报工作,力争开工建设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,提升产品档次,规划建设10座免烧砖厂。大力发展轻工产业,着力打造绿色合成革生产基地,确保13家企业全面投产,力争引进3~5家关联度较高的企业。大力发展矿产开发,加快金黄庄煤矿、盛达铁矿建设进度。加强与大唐集团、国电集团和宿州煤电集团合作,加快煤炭资源开发,力争大屯煤矿、郭庄煤矿开工建设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,鼓励小麦加工企业生产多用途食品专用粉和强化营养粉,发展食品精深加工,进一步做强“中国面粉加工强县”品牌。以金玉米、虹光为龙头,提升玉米加工能力。积极发展黄桃、胡萝卜等果蔬加工业和牛、羊、鹌鹑等畜禽产品加工业。依托“萧县葡萄”品牌资源,发展葡萄精深加工,重振萧县葡萄酒品牌。改造提升医药化工、机械制造、纺织、防腐蚀等传统产业,加快培育新兴产业。

做大做强骨干企业。坚持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和现有企业培育相结合,进一步壮大工业企业群体。整合工业投资、技术改造、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资金,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,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,进一步做大做强。鼓励支持虹光、林平、金玉米、华龙等骨干企业技改扩张,加快虹光集团30万吨造纸、林平纸业10万吨高档瓦楞纸技改项目、金玉米公司自备热电厂和30万吨玉米加工项目建设进度。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、人才培训、市场开拓、项目拓展的支持,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

全力推动全民创业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、全民创业在政策扶持、环境优化、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力度,充分调动各类创业主体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,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。充分发挥新型乡村工业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平台作用,完善创业园区服务功能,强化帮扶措施,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,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。

深入开展节能减排。认真落实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任务,整顿、关闭、淘汰一批设备陈旧、技术老化、耗能较高、污染较大的小企业、小项目。鼓励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,推进产品升级改造。加快城区污水管网、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,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,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。

(二)全力推进城镇发展,加快建设宜居城市

积极实施“一带”(凤山和虎山组成的城市带)、“两轴”(沿交通路城市向东发展轴和沿中山路城市南北延伸轴)、“四组团”(老城区、城东新区、城西新区和山北新区)发展规划,加快城市扩容步伐,着力建设政务新区,加快老城改造,全面加快小区开发工程、路网工程、公用工程、市场工程建设。

加快小区工程建设,努力提高居住质量。老城区重点抓好国购广场、瑞豪小区和龙凤山庄小区建设;加快百货大楼和黄淮大厦区域、文化艺术城、农委区域、人武部区域和郝店区域的改造开发,尽快提升老城形象。政务新区重点加快安粮小区、嘉楼小区、龙山庭苑、万源世家小区建设进度,聚集新区人气。加快推进柏星小区和锦绣华庭小区建设,做靓县城西入口。力争全年完成商品房开发面积60万平方米,建成面积40万平方米。

加快路网工程建设,努力拓展城市框架。重点抓好“十五条道路、一座桥梁”建设。行政大道南段、淮海东路、虎山北路、东环路、丰收路、健康路北段等六条道路力争上半年竣工,开工建设311国道绕城线、萧桃路城区至高速出口段、前进路、小康路西段、公园路南段、公园路北段、内环西路连接世纪大道段、淮海东路连接龙凤大道立交桥段、中山路北段等九条道路。龙凤大道立交桥年底竣工投入使用。

加快公用工程建设,努力提高配套服务水平。重点抓好安粮大厦、医院、学校、凤翔体育场馆、变电所、供水等六项新区公用工程,加快推进龙山公园、凤山森林公园、虎山公园等三园工程建设,力争凤翔体育场馆和汽车西客站建成投入使用。新建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各5座。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,确保下半年投入使用。

加快市场工程建设,努力繁荣商品流通。坚持以市场工程建设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与繁荣,在火车站西区域启动建设综合商贸大市场,快速推进龙山南路农贸市场和气象局西农贸批发市场建设,繁荣物流市场;着力抓好老城区商业综合体建设,引进知名商家、知名品牌,提升商业层次,改善购物环境,满足购物需求。

加强城镇管理,努力提升城镇形象。坚持建管并举,加大城市监管力度,重点开展违章建筑、占道经营、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,提高城市管理水平。完善道路指示标牌、公交站亭、停车场点等市政配套设施。加快小城镇建设,严格落实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规划,严格控制皇藏峪、天门寺景区周边及国省干道两侧建设,管好盘活“七站八所”闲置土地,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。深入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,着力抓好镇区环境卫生。

(三)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

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,抓住农产品基地建设、农村土地整治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重点,全面实施农业提升战略,加快城乡联动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