号: 752962659/201712-72541 信息分类: 区域规划
内容分类: 综合政务,城乡建设、环境保护 发文日期: 2017-12-08
发布机构: 萧县人民政府(政府办公室) 生成日期: 2017-12-08
生效时间: 废止时间:
称: 《萧县县城总体规划》(2011-2030)解读
号: 词:

《萧县县城总体规划》(2011-2030)解读

发布日期:2017-12-08   字体:[大] [中] [小]   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

《萧县县城总体规划》(2011-2030)解读

萧县素有“书画之乡”的美誉,与武术之乡吴楼、足球之乡梅县等并称全国十大乡之一。已有二百多年发展历史的龙城画派,自清初问世以来,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扎根于群众,跻身于画坛,瞩目于 ,并产生了雕塑大师刘开渠,国画大师王子云、王肇民、萧龙士等艺术造诣很高的代表人物,龙城画派 影响声 远,二百多年至今在萧县因袭绵延,从而为萧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 使得 萧县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。

萧县虽处淮北平原,却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,在省内皖北地区的县城当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。城区内东有龙山、西有虎山、北有凤山,三面环山的城市空间形态十分显著。龙河源自城北 山脚下,经龙湖向南贯穿城区,山水并存的自然环境为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,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。


关键词:

区域协调

城乡统筹

结构重组

生态环境


萧县县城总体规划(2011-2030)于2012年编制完成,并于2012年2月9日由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。按照总体规划要求,依据萧县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目标,以自然山水绿化格局为基础,城市公园绿地为重点,街头绿地为点缀,道路绿化和片区间隔离绿带以及沿山、沿河绿化景观带为网络,休闲广场、绿化广场为亮点,构筑“城在绿中,园在城中”的自然山水园林城市绿地风貌特色及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。立足于产业支撑、交通优势、汉文化、生态文明等萧县比较优势,全面促进萧县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内建设成为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,宿州市域特色产业基地,皖北地区生态园林城市”。

一、 皖东北 皖北 地区对接徐州都市圈的门户 ,宿淮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宿州市北部地区的综合性服务中心、交通枢纽 宿州市北部地区特色产业基地

萧县是苏皖边界县,具有省际边界优势。在行政建制上属于安徽,但在经济联系上却与江苏徐州联系紧密,是徐州都市圈内重要的节点城市。未来通过区域交通的逐步完善,可以直接连通长三角,承接产业转移,具有“加快发展、实现跨越”和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位及环境优势。

同时萧县又近邻宿州、淮北,未来随着皖北城镇群的建设,区域联动发展的态势将逐步增强,萧县将成为宿州市沟通徐州、淮北的重要区域。通过 301 省道、 202 省道产业走廊,进一步协调与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,做大做 强中心 城区和产业园区,打造宿州市域 北部产城一体化 重要地区。

目前,萧县依托丰富的大理石、瓷石和瓷土资源,充分利用交通优势,坚持“绿色、环保”的发展理念,重点发展“大进大出”型建材业。以天瑞水泥、正冠陶瓷和龙津陶瓷为龙头,大力发展传统建材、创意型工艺装饰材料和内外墙装饰材料,积极承接发展新型墙 体材 料、建筑装修材料等新型建材业,着力延伸产业链条,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态势,逐步打造区域性新型建筑陶瓷基地。同时在开发区范围内,萧县已经逐步的形成了新型建材、煤炭开发利用、农产品加工等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。

二、城乡统筹发展

萧县县域空间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一体化发展模式,构建出县域三个发展核心,同时依托一体化发展区,拉动县域三大经济板块的共同发展,构建出“三区带三片”的均衡的发展模式。最终在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指引下, 整理县域交通体系 优化县域交通体系 ,构建县域环线,形成网络化联系通道。确定其空间结构为“一环、双轴、三区”具体特征如下:

一环:通过310国道、202省道、101省道所形成的串接各功能区的县域交通环线。

双轴:分别为310国道和311国道的两条综合性经济发展轴线。

三区:分别为大萧城一体化区域、黄杨一体化区域和张大一体化区域。

大萧城一体化区域: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,白土、杜楼为发展次中心,是县域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心,是区域的综合性发展极点。

黄杨 一体化区域:规划依托310国道发展轴线,促进黄口和杨楼的联动发展,积极构建以煤化工、农产品加工、商贸流通为主导的县域北部综合经济核心。

张大 一体化区域:依托张庄寨、大屯镇的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边境贸易,促进区域联系发展,在县域西部构建出联络周边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商贸枢纽。

三、发展规模

规划 远期( 2030 年) 城镇化率达到65%,县城 人口规模为 5 0 万人 建设用地将达到 5 0 5 5 平方公里。

四、 城市 空间发展

1 山城融合——城市特色凸显

依托“三山(龙山、凤山、虎山)二水(龙河、岱河)”的环境资源优势,统筹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。依托现状,在主城区东部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具有萧县特色的工业园区;南部以萧县中学、虎山中学以及民办中学等为特色,推动城市南部南新区的整合拓展;东部以行政中心区建设为契机,着力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城市东部新区;北部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,服务徐州,展示书画艺术特色,开发建设休闲度假区和科教文化区。对老城区城区实施更新改造,优化空间结构,改善居住环境,发展第三产业,实现社会和谐发展。

同时,在主城区充分发挥“三山、二水”的优势,整合旅游资源,将梅村生态园、虎山生态公园、岱湖风景区和凤山森林公园连为一体,打造旅游观光带,将萧城建成“城在园中、园在城中、城中有山、山中有城”,环境优美、功能齐全、富有现代气息和发展魅力的新城市。

2 双区互动—— 极核增长发展模式

增长极 核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( francois perroux )提出的。增长极核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,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 经济活动 进一步发展。增长极核理论认为,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,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,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。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,将形成 集聚经济 ,产生增长中心,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。增长极核具有 推动 空间集聚 意义上增长的意思。  

就萧县而言, 强化老城区发展建设,完善其商贸服务功能以及配套基础设施,同时积极培育凤城新区、 凤北新区 城市 拓展区 壮大中心城区规模,提升 形成 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核心节点,同时在经济开发区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合作共创产业园,完善产业功能,构建综合性城市产业新区。

3 绿廊串联—— 蓝绿交融、相得益彰 的生态格局

在凤北新区利用采煤塌陷区开挖新的湖面, 结合 现有 岱河、龙河 良好 的水环境, 构建与山体相 呼应的 蓝色水网 系统 ,从而形成城市生态廊道串联城市各功能组团 强化滨水旅游建设,注重城市公园布局,并 积极维育生态 绿地,将东部和北部的生态绿地楔入城区的绿地系统,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效能,优化城市小气候,形成城市建设中融入优美、洁净的生态格局。

4 组团格局—— 组团式的空间布局

建立几个具有一定自我增长能力的组团来共同承担发展的功能,各个组团具体相当的生产、生活平衡能力,多个城市组团平行推进,共同成长。通过多个组团的相互支撑和制约,促进两大片区城市功能与城市形态的科学融合,保证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有效性。

五、 城市 空间布局结构

规划 结构 遵循“ 双区互动、 中心强化、 组团推进”的 空间 发展 思路 ;通过绿化、水系的分隔,保留自然特色, 构成既 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多个功能区,形成“一轴、双 、八组团、多廊道”的布局结构。

一轴:为 S301 省道“ 城区—经济开发区 互动发展轴,形成联系县城两大 核心区以及中心城区通往朱圩子高速枢纽的快速通道。

:即县城两大核心区,分别为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。中心城区 将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 ,形成县域综合服务中心 经济开发区主要以“建设影响全国性的四大产业基地”为主导,形成县域产业 发展 中心。

组团:分别为老城区、凤城新区、 凤北新区 、虎山新区 形成的 中心城区四大 生活 组团 龙城食品加工园、姬村工业园、新型建筑陶瓷产业园、轻工产业 形成的 经济开发区 产业发展组团

多廊道: 沿虎山、岱河、凤山以及倒流河 形成 的滨水绿化廊道 沿高速公路 防护 绿带形成的 生态绿


总规 通过“北跨”建设凤北新区来承载更多发展机遇和新增功能,同步实现规模扩张和空间结构调整;定位对接徐州、面向全省,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高地、特色产业基地和提升城市特色的样板地区;以“ 双区互动、 中心强化、 组团推进 ”构建 “一轴、双 、八组团、多廊道” 组团式结构,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,实现由“单中心”向“多中心”转变,既提升城市能级又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。